近日,在湘鄂交界處的中洲社區文化廣場上,一場特殊的“村晚”正火熱上演。湖南省臨湘市羊樓司鎮與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的千余名群眾齊聚于此,在《洪湖水》的腰鼓聲與花鼓戲的竹板聲中,見證著省際邊界的溫情融合。這場由兩省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活動,不僅展現了湘鄂文化的交融之美,更折射出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
戲臺上,湖北非遺綢子舞與湖南現代街舞碰撞出“插花地”般的混搭風情;戲臺下,身著“湘鄂邊界好鄰居”紅馬甲的志愿者穿梭期間服務。這場“村晚”的文化交融,映射著湘鄂協同治理的深層探索。
自羊樓司鎮與趙李橋鎮成立跨省聯合黨支部以來,兩地構建起“地域相鄰、支部聯建、事務共商”的治理機制,通過“1+3+N”協作體系,在組織建設、產業發展等六大領域深度合作。近年來,聯合開展“屋場會”“政策宣講”活動47場,發放惠民手冊3500余份,收集民情建議87條,14起邊界糾紛在田埂間悄然化解。
戲臺后的“群英斷是非”工作室內,泛黃的《邊界事務聯辦記錄本》寫滿協作成果。通過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兩省聯合實施道路提質、水利修繕等民生工程9項,邊界地區群眾滿意度提升至96.8%。一壺陳年黑茶氤氳醇香,見證著兩省干群“共飲一江水”的深厚情誼。
快板《山路彎彎變通途》一響,臺下笑浪差點掀了棚——演得就是三港村周家拆房讓路的真事兒。橫亙兩省要道的周家祖屋,曾讓羊樓司鎮中洲社區“出鎮難”、趙李橋鎮羊樓司村“入湘苦”。面對補償標準差異、故土情結等復雜因素,兩省21名老黨員、鄉鄰長輩組成“銀發群英”,在10余場“星空夜話”中細算“發展賬”,將政策溫度融入家長里短,讓發展紅利化解顧慮心結。
羊樓司鎮推行的“邊界群英斷是非”工作法創新“三三制”矛盾調解機制,通過每周三巡訪查苗頭、每月三會商破難題、每季三評議促提升,今年成功化解宅基地糾紛、山林權屬等矛盾14起。如今,三條6米寬的柏油路穿山越嶺,昔日的爭執之地,已成未來可期的熱土。
晚會大屏切換至巡林畫面,23萬畝共管竹海中,巡邏隊隊員手持終端掃描樹木溯源電子標簽,14架無人機組成的智能監控網絡實現連續三年盜伐“零發案”。
兩省創新“民警+群英”聯防模式,組建7支跨界巡防隊,建立“半小時應急響應圈”。近年來,聯合開展巡林56次、治安巡查22次,處置風險隱患23起,邊界警情同比下降67%。“以前總覺得警察離我們很遠,現在聯防隊員天天在家門口巡護,很有安全感!”竹材加工戶老李說。
夕陽下的文化廣場,糖油粑粑的香氣隨炊煙繚繞。晚會大屏滾動著民生數據:湘鄂兩地共建跨省村組公路18公里,聯合改造電網32公里;17類涉農補貼實現互認互通,湖北村民周傳兵展示手機銀行到賬信息:“在湖南購置農機,回湖北申領的補貼7個工作日就到賬了!”
“過去界碑旁垃圾成山互相推諉,現在聯建環保站管理標準高于屬地要求!”環衛員張大姐指著分類標識介紹,聯建環保站日均2.2噸跨省垃圾處理量,折射治理精細化水平。目前邊界地區已開展“送醫入戶”3次、教學交流70人次、文化走親10余場,民生服務跨越省界延伸。
“當文化交融激活治理協同,地理邊界就成了發展沃土。”羊樓司鎮相關負責人說,“兩地黨組織將繼續手拉手抓黨建、肩并肩筑平安、心貼心惠民生,讓省際線結出更多共治碩果!”
戲臺上,《瀏陽河》與《洪湖水》的旋律交織攀升;戲臺下,兩省鄉親的掌聲不斷。暮色中,界碑上“湘鄂”二字鎏金生輝——這場“村晚”雖落幕,但湘鄂邊界的共治新篇正翻開嶄新一頁。
本報通訊員郭梓健
本報記者華賢東
湖南省羊樓司鎮、湖北省趙李橋鎮居民合奏《古鎮新歌》 臨湘市委組織部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