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賈莊鎮南寨社區的田野上,金色的麥浪翻涌如潮,似乎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豐饒與希望。兩年前,我背著行囊從校園奔赴南寨,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助理。彼時的我,怎會料到,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竟會成為我人生畫卷中滾燙熾熱的一筆注腳。
翻開國情調研筆記本,記憶如潮水般涌來——寒冬深夜,逐戶排查散煤,哈出的白氣在冷空氣中裊裊升騰;防火點位上,我凝望星空,思緒在寂靜中飄蕩。這些場景,無一不見證著我從青澀學子到基層干部的華麗蛻變。
在這700多個日日夜夜里,我用腳步丈量著南寨社區的每一寸土地。在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時,我與“兩委”干部齊心協力,清理了50余處衛生死角,讓社區環境煥然一新;在防火防汛期間,成功處置了10余起火情隱患,守護著社區安全。為了拓寬發展視野,我主動投身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工程,赴井陘縣、平山縣等虛心學習鄉村規劃的寶貴經驗。在農業農村部培訓期間,我精心制作的賈莊鎮鄉村振興視頻在結業式上壓軸展播,贏得了學員們的陣陣掌聲。當看到一篇篇我撰寫的鄉村故事,被省市黨報刊載時,那些深夜反復修改的策劃案、沾滿泥土的球鞋、精心打磨的鏡頭語言,都化作了鄉村振興征程上熠熠生輝的青春印記,見證著我從“象牙塔”邁向“田間地頭”的成長步伐。
也正是這700多個日日夜夜,讓我認識到賈莊這片土地并不缺少文化瑰寶,缺的是能讓它們重煥光彩的雙手。這里有國家級非遺“賈莊拉花”的靈動舞姿,有西崗頭戰鼓的千年鼓韻,還有南寨釘缸技藝的匠心傳承……為了讓這些文化瑰寶“活起來”,我充分發揮自己編導專業的優勢,深入走訪老藝人,整理出5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精心制作了《夢回賈莊》《釘缸古韻》等20部系列短視頻,成功將南寨社區的《釘缸》申請為市級第十批非遺代表性項目。這些點滴努力,搭建起了一座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更多人領略到了賈莊文化的獨特魅力。
扎根南寨的700多個日日夜夜,也讓我明白了鄉村振興并非一個人的孤獨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賽。從最初我創建“賈莊青年說”,到如今38名年輕干部全情參與,我們以新媒體為紐帶,精心打造“家鄉推介官”人才矩陣。在臺陽香椿林,我們用鏡頭捕捉“紅嘴香椿”從嫩芽初綻到舒展身姿的生命歷程,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份大自然的饋贈;在賈莊古鎮,我們帶領網友夜游,一同體驗非遺打鐵花的絢爛與震撼,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紅薯酸辣粉加工車間,我們通過直播展示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如今,這些云端“流量”正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旅“留量”,迎來12萬人次慕名而至;同時,也推動著“昊源蘋果”“賈莊紅薯”“臺陽香椿”等特色農產品品牌走向全國,實現了農產品銷售與文旅消費的良性互動。
在這700多個日日夜夜,我參與了100余場政策宣講,讓黨的聲音傳遍每一個角落;30余次電商培訓,為村民們打開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80余次媒體報道,讓賈莊的美名遠揚;制作的視頻更是獲得了30萬次的播放量,讓賈莊的故事傳得更遠、更廣。這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是鄉親們鼓起來的腰包,是年輕人扎根鄉土的堅定底氣,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賈莊鎮今年又榮獲了第四批河北省鄉村旅游重點鎮稱號,昊源蘋果獲得“2025河北省首屆品牌產品博覽會”金獎。
如今,我們這群年輕的家鄉推薦官,還在源源不斷地以鏡頭為筆、熱忱為墨,將賈莊的麥浪星光、古韻新風推向更廣闊的天地。

殷文韜(白衣服)在拍攝非遺“龍鼓”。李朝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