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巴渝大地,春風和煦,山水透綠,一派生機勃勃。
春日清晨,地處武陵山區的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從薄霧中醒來。不遠處,山坳里的農舍已升起裊裊炊煙。
沿著蜿蜒山路行進,不時看到成片的經果林和三三兩兩忙碌的農人。在一處初心小院下車,走過一段潔凈平整的石板路,記者來到有著50年黨齡的脫貧戶馬培清家。滿頭銀發、身著土家族服飾的馬培清正在屋中看電視。“快,屋里坐。”放下遙控器,老人精神矍鑠,熱情地招呼著。
石柱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發展速度不快、質量不優的問題比較突出。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石柱縣的學校、農村,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在馬培清家院子中,總書記同村民代表、基層干部、扶貧干部、鄉村醫生等圍坐在一起,擺政策、聊變化、謀發展。總書記對鄉親們說,脫貧攻堅是他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鄉親們要一起奮斗,努力向前奔跑,爭取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五載征程,在山高溝深、土地貧瘠的華溪村,蘊藏了春華秋實,也孕育著鄉親們追求富裕生活的希望和鄉村振興的力量。
五年,是一把標尺,標注了華溪村發展的步伐:
發展中藥材、經果林種植和中華蜂養殖,建立黃精大棚育苗基地15畝,種植黃精730畝、脆桃163畝、脆李91畝、木瓜520畝,養殖中華蜂1496群。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組建蜂蜜灌裝車間,搭建黃精面條、黃精桃片生產線。發展鄉村旅游、研學旅游,“中益人家”農家樂和特色農產品店發展到50余家。打造初心小院、初心學院等“初心”系列品牌,建設蜜蜂樂園、蜜蜂科普館等文旅項目……
五年,是一次檢驗,驗證了華溪村發展的質量:
當前,華溪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37萬元,較2019年增長約45%;脫貧人口年人均收入近2.23萬元,較2019年增加約54%。入選第一批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典型案例,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一路走來滿徑香。五年來,華溪村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奮進的實干揮灑汗水,以奮斗的豪情向前奔跑,小山村舊貌換新顏。“如今的華溪村乃至中益鄉,徹底變了樣,干部群眾精氣神也得到極大提振。路選對了、產業選準了,只要奮力奔跑,群眾生活就會越來越好,鄉村振興的步伐也會邁得更加穩健有力。”中益鄉黨委專職副書記郎滔表示。
做好“土特產”文章——
黃精地里生“黃金”
發展產業是穩定脫貧的根本舉措和長久之策,而華溪村的蝶變正是始于發展產業。
“過去,華溪村主要種植‘三大坨’,苞谷、紅苕、洋芋,產量低,經濟價值不高,青壯年大多外出謀生。”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說。
窮則思變。2017年11月8日,由華溪村村民自發組建中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發展初期,多數村民處于觀望狀態,王祥生在內的7名黨員和2名村干部、7名村民先期入股,每人出資2萬元,作為初始資金。
此后,華溪村又整合市級專項資金、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捐贈的特殊黨費等各類資金468萬元。同時,華溪村在清產核資、成員界定、量化確權基礎上,成立了由1270名社員組成的華溪村股份經濟聯合社。村集體公司中,聯合社占股93.6%,16位村民占股6.4%。
至此,華溪村發展集體經濟邁出了堅實一步。此外,在華溪村黨員干部的努力下,293戶農戶主動將1088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用于發展鄉村產業。
資金、土地有了,選擇什么產業?王祥生介紹,經過村集體反復討論,華溪村決定依托中益鄉養殖中華蜂的歷史優勢,發展脆桃、脆李、藥用木瓜等蜜源產業,配套林下種植山林中天然生長的中藥材——黃精。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溪村考察時,第一批種植的黃精已經破土而出。了解到華溪村通過種植中藥材黃精等特色經濟作物帶動村民脫貧后,總書記關切地詢問,這個產業選準了嗎?
“產業選準了!”王祥生斬釘截鐵地回答:村集體把黃精交給村民管護,每月發放管護費,黃精售賣后還有20%的收益分紅;黃精還被深加工成黃精果脯、黃精面條、黃精茶等特色產品,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2020年,華溪村開始建立黃精育苗基地,不再從外省引進塊莖種,一是為了更好適宜當地自然環境,二是本地集中育苗畝產效益可觀,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開辟了新路徑。”石柱縣社科聯主席譚華祥說。
多年的發展成效表明,華溪村產業發展之路確實選準了。2020年,銷售黃精苗130萬株,營收64.46萬元;2021年,繼黃精茶、黃精果脯后,開發出黃精面條;2022年,年產2000噸的黃精面條加工廠正式投產,當年9月就有540箱8100公斤“中益黃精面”走出國門,遠銷美國、加拿大等11個國家和地區……
通過塑造農特產品品牌、線上線下齊發力,五年來,中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營業額累計突破2800萬元、利潤超過350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紅5次,累計225.8萬元。
為讓村民享受到更多產業發展紅利,華溪村股份經濟聯合社作出規定:聯合社將利潤的60%用于社員分紅,10%作為聯合社發展資金,30%注入“兩不愁三保障基金”。其中,“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主要用于救助村社成員中的困難家庭、重病患者,為70歲以上老人發放生活補助,獎勵考入“雙一流”大學、應征入伍、作出突出貢獻和獲評“華溪榜樣”的村民。截至目前,已有500多位村民從中獲益。
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
家門口吃上“旅游飯”
做好“土特產”文章的同時,華溪村還不斷挖掘當地好山好水好生態的資源優勢,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走在華溪村,沿途矗立的蜜蜂卡通塑像、主色調為蜂蜜色的農房、墻面上的蜜蜂卡通彩繪……無一不令人印象深刻。這幾年,華溪村整體提升村容村貌,盤活村里的土家山寨、古樹、古橋等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蜜、冬有研學課堂,是華溪村發展鄉村旅游的主要優勢,村民四季有活兒干、有錢賺,日子才會愈加幸福甜蜜。”王祥生說。
在華溪村,村民習慣將蜂箱放置于山崖下或樹林中,每年9月收割一次,因蜂蜜品質上佳,游客需求強勁。
2018年,常年在外務工的華溪村村民劉益洪,返鄉養蜂。在養蜂方面有著一技之長的他,還為村集體代養了200群蜂,同時為新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推動村里養蜂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年來,華溪村養蜂規模擴大了2-3倍,中華蜂養殖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23年,劉益洪養蜂收入6萬元左右,隨著華溪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劉益洪有著自己的盤算,“今后,還要擴大養蜂規模,把日子過得像蜂蜜一樣甜。”
總書記到訪后,馬培清家被改造成初心小院,并建有華溪村主題郵局、初心書屋,游客在此可以傾聽馬培清講述當時總書記召開院壩會的情景,采購山貨、蜂蜜、米米茶等特色產品,閑暇之余還可以靜心閱讀,讓書籍潤澤心靈。
談及這幾年的變化,馬培清的兒子陳朋說:“我承擔了家門口5畝黃精種植地的管護工作,管護費每年4000多元,上市后還有收益分成,算上農文旅產業紅利、公益性崗位等收入來源,我們夫妻倆一年能掙10余萬元。”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實現共享旅游研學發展成果、推動共同富裕,2020年,中益鄉7個村集體聯合成立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整合資源,統籌調配。“這幾年,我們著力強化村寨資源的聯動,拓展產品業態,整體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產業鏈條,讓更多游客‘留下來、吃頓飯、住一晚’。”益起奔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成勇介紹,2023年公司游客接待量達到3.1萬人次,收益246萬元,并帶動100余家農家樂共同發展。接下來,公司將以提升文化底蘊為出發點,推動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增色添彩。
增進民生福祉——
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2019年4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匯報,強調要全面解決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環保、社會治安等問題,集中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
這幾年,華溪村聚焦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增進民生福祉,持續提升老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小病不出鄉,大病有保障。早幾年,華溪村村民常說“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現在,“手機一撥打,醫護來到家”。村民門診住院就醫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得了大病還能享受救助政策,堵住了因病返貧的源頭。
在中益鄉衛生院,記者見到來此就診的華溪村村民向朝梅,“前些年我摔了一跤,留下后遺癥,需要長期用藥。現在方便多了,不用再到縣城去買藥,還能實時報銷。這次開藥花了69元,自己承擔29.3元,我感覺很滿意。”
“這幾年,衛生院著重強化醫療服務質效。每個季度,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都會下村巡診,了解村民就醫需求。平時,村民如果來院就醫不方便,我們會派救護車免費接送。碰見疑難雜癥,也會請上級醫院遠程會診。”中益鄉衛生院院長肖智平介紹。
除享受優質醫療服務外,華溪村村民還切身感受到了周邊的變化。這幾年,華溪村全力推進村級道路建設,蜿蜒的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戶,交通出行更便捷;改廁所、改危房,民生保障更有力;新建人飲工程、污水處理、公共廁所,設施配套更齊全……今天的華溪村,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已具備現代化生產生活條件。
“太陽出來羅兒,喜洋洋歐啷羅,只要我們多勤快,不愁吃來不愁穿……”一曲膾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過去唱的是土家兒女對“不愁吃不愁穿”的熱切期盼,如今唱出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對于未來,當地干部群眾堅信,不怕辣椒辣,敢吃黃連苦,才能換來蜂蜜甜。只要加油干、奮力跑,以生態為首的發展藍圖就會變為美好現實,村民生活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