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北干渠,在紅旗村是件大事。
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連日來,湖南省寧鄉市資福鎮紅旗村溈泉二組種糧戶朱正香和鄉親們搶抓農時,為播種育秧、翻耕農田等忙前忙后。“去年北干渠疏通后,稻田吃水不再難,今年的豐收更有保證。”朱正香很有信心。
北干渠是紅旗村溈泉二組的灌溉水渠,建于上世紀80年代。去年8月底,正值晚稻保育期,太陽炙烤著大地,北干渠卻淤堵斷流了。“若是10天內沒通水,田地就會開裂,禾苗也會枯萎,一年的辛勞就白費了!”朱正香很著急。
去年4月,紅旗村建立“三長制”基層治理模式,由分片包干的村干部任片長、村民小組長任組長、群眾推選的村民代表任鄰長。朱正香找到鄰長曾國民反映情況。擔任片長的紅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易勝軍,組長劉召祥和曾國民一起,立刻行動起來。
三人分頭上門走訪該組43戶村民,收集民意。戶數雖不多,意見卻不同:有人希望籌資新修水渠,從村里小山塘引水;有人想請專業隊伍就地打深水井;還有人建議疏浚北干渠。
“若從小山塘引水,萬一山林起火需要用水咋辦?”“若打深水井,錢從哪里來?”“北干渠淤塞這么多年,疏通難度太大。”……老鄉們意見不一,各有道理。
農時誤不得。三人商量后,決定開一次屋場懇談會,全組村民參加,“當面鑼,對面鼓”商量辦法。去年8月29日夜晚,在劉召祥家門口的堂屋里,大家圍坐一堂。
76歲的曾國民是村里的老支書。他第一個站起來說:“打水井缺錢,抽山塘有風險。若是每戶出勞動力,一起挖通北干渠,缺水問題是不是就能解決了?”
話音未落,就有人道出了擔憂:“北干渠有6公里,幾十年來,淤積的泥土雜草堆得有半人高。光憑我們左一鍬右一鍬地挖,要到什么時候才能挖通?”
“我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天有100人干活,四五天就能挖通。”劉召祥說,“北干渠流經12個村民小組,也惠及了不少其他小組的農田。如果咱們全員上陣,并請其他小組幫忙,每天100人的目標不難實現。”
聽了這話,大家頻頻點頭。易勝軍補充說:“鄉里鄉親,大家應互幫互助。黨員、志愿者來做義工,咱們齊心協力,早點把渠道疏通,守住好收成。”
好商好量,實事求是,大家達成共識。“宜早不宜遲,不如明早就動工。能來的都來,帶上鋤頭、鐵鍬、鋸子、簸箕。我也來出一份力。”曾國民說。
第二天早上8點,黨員、志愿者以及近百名鄉親來到北干渠的源頭。溈泉二組每家每戶都來了人,其他組的村民也來了不少。
大家齊心協力,從天亮忙到天黑,北干渠在4天內就疏通完畢。當渠道內最后的“攔路土”被挖開,汩汩清水涌動著流入溈泉二組的農田,人群里爆發出歡呼聲。
據介紹,寧鄉市大力實施片長、組長、鄰長“三長制”基層治理模式。全市3.5萬余名鄰長聯系40.6萬余戶群眾,基層黨組織建立議事協商機制,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里。“三長制”模式設立以來,全市共收集問題13670個,解決問題1320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