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就是我們全村老小的‘小棉襖’。”拿著大學生村官李炳春為村里老人們買來的厚棉襖,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石馬鎮蘆家臺村的蔣行美老人笑呵呵地說。
蘆家臺村地處山區,村民收入不高,李炳春到村后,重點操辦了“兩大工程”。
首先是開發扶貧基地。李炳春發現,村里人均耕地少,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作物收益很低。為此,他和村干部商量,并征求村民意見,決定把村里的荒地都利用起來,種植經濟作物。他領著部分貧困戶翻土、開荒,整理出20畝荒地,種上了有機小米、有機黃豆,走“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之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扶貧基地有了收成。為了能讓小米、黃豆賣個好價錢,李炳春訂制了精美包裝,利用互聯網進行銷售,還打電話、跑商家上門推銷,最終把種出的無公害小米、黃豆都銷了出去,“除去成本,盈利2萬元。”一些老人手頭有了活錢。
第二大工程就是興辦“青苗課堂”。他不僅輔導孩子們功課,還帶著孩子到湖邊撿拾垃圾、去公園看大熊貓、舉辦趣味運動會……“青苗課堂”讓村里的留守孩子們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成了該村的“希望樂園”。村里有個孩子的母親癱瘓在床,父親在外打工,平時只有年邁的奶奶照看。這個孩子剛到“青苗課堂”時,性格內向,李炳春經常跟這個孩子聊天,漸漸地性格變得開朗起來,學習成績也從班里的40多名上升到了前10名。“能幫助小朋友們快樂地成長,我很開心。”李炳春說。
除了“一老一少”以外,李炳春還給村民們發放印有自己聯系方式的“便民服務卡”,村民有什么問題,都可以打電話給他。“有事找小李”,成了村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冬天快到了,李炳春利用扶貧基地的收益,為村里132位70歲以上的老人和26名小學生買了新棉衣。蘆家臺村書記兼村主任毛玉齋說,“小村官幫了俺村大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