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程(左)在桑葚園為袁師傅拍攝宣傳視頻。 孫鎧波 攝
初到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黨灣鎮梅東村擔任黨委書記助理,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的我,一個化學專業的選調生,真切感受到了專業與鄉村需求的錯位。這份茫然,曾讓我苦苦思索:我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做些什么?村黨支部書記施國軍的一番話點醒了我:“梅東不缺勞力,缺的是能把故事講出去的人!你年輕,試試用短視頻,把咱們的圍墾精神、土蜂蜜、沙地西瓜推上網!”這份信任,讓我找到了在村工作的“新試劑”——鏡頭。
面對鋪天蓋地的帶貨視頻,如何讓梅東的聲音穿透這片喧囂?我深知單打獨斗難成事,在施書記的建議下,我主動尋訪村中青年力量。最終,兩名熟悉鄉情、思維活躍的返鄉大學生加入進來,我們三人小團隊在村委一間辦公室扎下了根。無數夜晚的頭腦風暴、白板上的反復涂改,我們達成共識:摒棄直白推銷,要讓梅東的風物“活”在故事里!
我的鏡頭,始終對準梅東土壤里最寶貴的精神和活力。“手工插秧”視頻里,青秧入水,汗滴入土,手指浸入泥水時與大地的親密聯結,生動詮釋了沙地農人刻在骨子里的“勤勞”精神。“梅東共富工坊”視頻里,我們將鏡頭聚焦一群閑不住的阿姨、奶奶。爽朗的笑聲在巧手編織間回蕩,傳遞著沙地人永不倦怠的生命力,這些手工產品,承載著她們的日常,也成了共富路上的亮色。“梅東土蜂蜜”推介中,鏡頭滑過養蜂五十年的老師傅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和沉靜眼眸,一罐蜜,承載著沉甸甸的匠心與光陰的故事。
十期精心打磨的視頻,累計播放量突破15萬,不僅講好了故事,更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鄰村桑葚園袁師傅慕名而來。我們為其拍攝宣傳視頻,上線后累計引客5000余人!首年開園,銷售額直沖4萬余元,供不應求!梅東沙地西瓜宣傳片,吸引外鎮顧客專程驅車前來,只為嘗一口鏡頭里的鮮甜。
最滾燙的收獲,是村民的認可。走在村里,大爺大媽一聲“小王,來啦!”帶著泥土般的親切。袁師傅那句“謝謝你的視頻,第一年種桑葚,供不應求”,話語間滿是喜悅。這份被接納的踏實感,這份用鏡頭拓寬鄉親們增收渠道的成就感,比任何播放量都更有分量。
鄉村振興沒有標準方程式,我們年輕人要勇于打破專業桎梏,在田野里尋找屬于自己的“反應條件”。
王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