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東蘭縣創新推行“村社企合一”聯合發展模式,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企業、合作社的產業優勢緊密結合起來,牢牢把住農村發展主動權,帶領群眾撬開村興民富的“大門”,開啟了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加速度。
走進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華桂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澳寒羊繁育養殖基地,十幾個養羊大棚錯落有致,7000多只澳寒羊正在爭搶進食,每一只都呆萌可愛。東蘭縣東里村澳寒羊繁育養殖基地場長李鶴介紹:“我們基地有120畝,平均每天需要10名群眾來這里務工,每年給村集體帶來收入。”據悉,東里村通過實施“村社企合一”抱團發展模式,通過明確“村社企”職責分工、流轉土地、吸收農戶入股、提供務工崗位、建立供銷平臺等措施,盤活現有資源,解決資金、技術、就業、產銷等難題,成功打造了澳寒羊、陽光玫瑰葡萄、灰粽等特色產業,年產值達5000萬元,每年可提供務工1.6萬人次。
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駐村第一書記岑東亮說:“村企社抱團發展,村民不用擔風險、務工有收入、分紅得實惠,村集體有股份收入,企業和合作社獲得銷售服務抽成,實現了‘三贏’。”
東里村只是東蘭縣推行“村社企合一”聯合發展取得成功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縣以盤活資產、整合資源、融資投資、項目開發等為抓手,把村“兩委”、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村級供銷社、村級建筑勞務服務公司的資源整合起來,成立150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150個村級供銷社、112個村級建筑勞務服務公司,創新推行村級集體經濟“村社企合一”聯合發展模式,形成合作經營、融合發展、統一管理的共建共享經營模式,實現了村“兩委”班子與“社企”班子、資源、工作“三融合”。同時,按照“村社企合一”構架和“一村一品”思路,打造形成了澳寒羊、陽光玫瑰葡萄、砂糖橘、板栗、油茶、芒果、桑蠶、食用菌、烏雞、中藥材等各具特色的“特色村”“精品村”,實現村集體經濟和農村群眾“雙增收”。
據統計,2021年,東蘭縣150個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總收入超過1600萬元。其中58個村達10萬元,12個村達20萬元,2個村突破50萬元大關,為推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提供了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