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永定河畔柳枝搖曳。在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柳編工坊里,浸泡后的柳條泛著溫潤的光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張萬富正熟練地編著柳編果籃,布滿老繭的手指捏著柳條上下翻飛。一旁的工人們同樣專注,指尖纏繞著柔韌的柳條,隨著手臂起起落落。“平編、紋編、勒編……”張萬富邊示范邊講解,“一個果籃要編128根柳條,每根都得均勻受力,不然筐底就會凹凸不平。”
“柳編不是簡單的手藝,是活的文化。”張萬富輕撫著案頭的《千秋萬代》柳編黨旗,這件耗時百日、用1萬余根柳條編織的作品,連鐵絲與藤條交錯的接口處都透著巧勁。“柳編黨旗開創了柳鐵結合的先例,每一針都要對得起老祖宗的手藝。”在張萬富眼中,柳編的魅力在于“變化”。從農用笸籮到藝術雕塑,從單一的平編到融合鐵藝、剪紙的跨界創作,張萬富不斷突破傳統邊界。
固安柳編始于明朝永樂年間,依托永定河畔豐茂的杞柳資源,曾是百姓“晝夜編織以資糊口”的生存技藝。清代縣志記載,柳器“販豎麇集,日中一哄千萬立盡”,足見當時柳編交易的盛況。民國時期還遠銷日本、朝鮮等國。新中國成立后,固安柳編迎來黃金期,鼎盛時全縣4萬名編工,產品涵蓋700多個品種,出口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柳編之鄉”。
然而,隨著工業化沖擊,杞柳種植面積從8000畝銳減至不足百畝,編工數量驟減90%,這門技藝一度瀕臨失傳。2011年,固安柳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張萬富等傳承人看到了希望,開始探索轉型:從農用具轉向工藝品,從“實用美學”升級為“藝術表達”,并借助電商與文旅融合,讓柳編重煥生機。
“我們村的柳編歷史悠久、工藝精美,就是宣傳不夠,市場接受度不高,駐村工作隊帶著我們積極宣傳、廣泛推介,讓我們的非遺有了新的生機活力。”西洋屯村黨支部書記王宇豪說。
去年1月,廊坊市稅務局、市衛生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來到西洋屯村后,以培育“鄉村工匠”、打造“一村一IP”文旅品牌為目標,協調多方資源,牽頭成立“固安縣柳編文化保護協會”,在西洋屯村建立非遺傳習所,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定期到大、中、小學進行制作技藝宣傳,提高年輕人對非遺保護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熱情。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固安柳編,張萬富緊跟時代潮流,在抖音注冊了“非遺柳編萌大叔”賬號,經常進行展示直播。“要想讓老手藝薪火相傳,一定得讓非遺回歸生活,吸引更多年輕人走近非遺、學習非遺。”張萬富深知非遺傳承需要傳承人的努力,也需要傳播手段助力。
柳編是固安的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活力的典型代表,更是鄉村振興的‘金柳條’。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臺,固安柳編用一根根柔韌的柳條,編織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固安縣委組織部相關人員表示,“近年來,我們建立“1453”人才工作機制,除柳編傳承人以外,在全縣挖掘培養各類非遺人才85名,并通過研究制定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措施,探索出一條“特色文化+鄉村旅游”強村富民之路,2024年累計吸引500余萬旅游人次,農旅收入達2.5億元。”
本報記者馬燕通訊員莫凡毅牛夢龍
張萬富(右)正在制作柳編工藝品。(固安縣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