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春爭日、夏爭時,時不我待。從麥浪翻滾的黃淮平原到稻秧青青的江南水鄉,各地鄉村到處都是熱氣騰騰的農忙景象,農時的緊迫與豐收的期盼在暑氣中交織。
“三夏”時節,全國各地的到村任職選調生們扎進麥茬地里、守在烘干塔旁、蹲在育苗棚中,用汗水解讀“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深意。且隨我們的文字走進驕陽下的田野,看這些年輕人如何在激昂的“三夏”進行曲里,踏出服務“國之大者”的足音。
黃淮平原
守護一粒麥,守住一片天
羅一鳴(右)向村民宣傳秸稈禁燒。 (東夏莊村村委會供圖)
6月的豫中大地,熱浪裹挾著新麥的香氣席卷而來。天剛蒙蒙亮,河南省許昌禹州市郭連鎮東夏莊村部已燈火通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夏高本與村委會主任助理羅一鳴俯身在村莊麥田分布圖前商議。
“夏書記,我去現場看過,南邊的地熟得早,得先搶收,農機要跟著日頭走,早收一片就多一份保障。”羅一鳴建議。這是他到村任職后的第一個收獲季,面對這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大考,他的聲音略顯急迫。
兩人結合鎮農技員前期反饋的信息,按照成熟早晚、收割難易給麥田編號,最終給七臺收割機定好班次、規劃好路線。“這下可以確保‘鐵牛’輪番進地按時干,高效轉場不窩工了。”塵埃落定,羅一鳴眉間舒展。
搶收時節,村里家家戶戶都忙得腳不沾地,羅一鳴也沒閑著。在騎著電動車查看收割進度的路上,他看見五保戶夏大爺正蹲在田埂上發愁。羅一鳴擰下剎車,大聲詢問夏大爺發生了什么事。“俺愁啊!收割機太貴,俺年紀大了,自己割麥實在是干不動。”羅一鳴聽了,立刻調轉車頭,回去找夏書記商量。
“書記,我們干脆組建一支‘搶收志愿隊’吧,在村里摸個底,看有哪幾家缺勞動力、有經濟困難,幫他們一次性解決收麥難題。”羅一鳴說。夏高本拍拍羅一鳴的肩:“好小子,還是你想得周到!”
金燦燦的麥粒灌滿糧袋時,夏大爺捧起一把看了很久,抬頭時眼圈都紅了,說:“要不是你們來得及時,俺這季麥子可真要漚爛在地里了!”
麥收甫歇,秸稈禁燒工作旋即開始。“守住這片藍天,功夫肯定要下在火起之前。”羅一鳴帶著禁燒宣傳單,走村入戶向村民講解最新政策。“萬叔,咱這麥稈粉碎還田,肥地又環保。”見到正在翻整土地的村民,他便蹲在地頭嘮起了家常:“叔,粉碎的麥稈埋進土里,秋玉米能少施兩袋肥哩!”
“哎呀,小羅放心!廣播天天講,橫幅滿村掛,規矩咱懂嘞很!”“中中中,叔!有你這話我就放心了!”羅一鳴笑著跟村民打趣,隨即又帶著手持擴音喇叭,繼續沿麥茬地巡查。
守護一粒麥,守住一片天。在這片翻滾著金色麥浪的土地,這位年輕人寫下了自己的答卷。
村書記有話說:
東夏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夏高本
一鳴去年剛到俺村時,我心里還嘀咕:這大學生能適應嗎?但小伙子角色轉變得很快,短短8個月,走村入戶、處理糾紛、開展活動等,都已經很得心應手了。這次夏收不嫌苦不嫌累,遇到事情沖在前、想法子,成了咱村干部的得力幫手。
本報記者 劉鳳雙
江漢平原
田里來水了,村民不愁了
李昕穎(右)查看秧苗長勢。 鄧亞飛 攝
氣溫持續攀升、天氣晴朗少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峻考驗。這些日子,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三里城鎮汪畈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李昕穎,跟著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作付整天穿梭在麥茬地里,行走在溝渠畔邊,開展“拉網式”排查,全面了解機井水位、農田墑情、水泵數量和作物播種情況。
“小李啊,你看這溝渠有很多淤泥和垃圾,會影響水田灌溉,我們要想辦法解決。”汪書記邊走邊說。正巧,種植大戶李金洲迎面走來,憂心忡忡地說:“汪書記,你們看,這幾十畝地,我就一臺水泵,澆不過來啊。”
“別擔心,李叔,我們來想辦法,一定保證順利插秧。”李昕穎說。
村“兩委”干部和縣農業農村局駐村工作隊商討應對措施:汪作付、李昕穎負責動員全村黨員、村民清理溝渠;駐村工作隊負責向農業農村局積極爭取抗旱資金、購買抗旱設備。
清理現場,黨員群眾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大家手持鐵鍬、夾子、鐮刀,鏟除雜草,挖掘機揮舞長臂清理淤泥、碎石。多點位全面施工,僅用一天時間,就清淤除雜3600余米,疏通了鄉村水系的“毛細血管”。
“我們申請到了水泵,還請了技術人員前來指導。”駐村工作隊也帶來了好消息。時間就是效率,李昕穎和技術人員一道,趕往地里安裝灌溉設備。當水泵接通電源,增壓泵發出轟鳴聲,清澈的井水便源源不斷流入稻田。“這下插秧不用愁了。”李昕穎看著村民臉上的笑容,也樂開了花。“你們幫了大忙啊,要不是你們忙前忙后,我們今年的夏灌可沒這么順利。”李金洲說。
技術人員還向農民進行選育優良品種、種植模式選擇、科學精準施肥等技術服務指導,為農田送去“及時甘霖”。李昕穎計劃把這些知識點都整理起來,“三夏”期間通過微信群定期給村民們發送。
夏日的微風裹挾著泥土的香氣拂過,汪畈村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火熱的農忙景象。李昕穎穿梭其中,體會到了服務“三農”要把口頭應允的事情千方百計實現,為村民做好具體的事。
村書記有話說:
汪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汪作付
小李剛來的時候方言聽得犯迷糊,對農村工作兩眼一抹黑,我擔心這城里來的女娃吃不了苦。誰承想,這女娃見天兒跟我們學方言、鉆門道,走家串戶跟大娘嘮家常,這次“三夏”更是上心。如今再看她,說起農事頭頭是道,處理起村里事務更是得心應手,已經成了咱的“自家人”。
本報記者 周 妍
珠江三角洲
與臺風“賽跑”,為稻田護航
張利峰(左)與村民一起排查農田灌溉排水設施。(圍仔村村委會供圖)
6月12日中午,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圍仔村,稻田在夏日的陽光下泛著青綠。田壟間,一位戴著草帽、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正彎腰排查農田灌溉排水設施,他就是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張利峰。從前段時間旱季灌溉搶種到近日防范臺風“蝴蝶”,他一直奔走在田埂上,為稻田護航。
之前早稻種植的關鍵期,持續旱情讓村民們的心蒙上了愁云。村民劉叔蹲在田邊直嘆氣:“這地干得犁都犁不動,咋插秧啊?”路過的張利峰安慰他,“您別急,我來想辦法!”
回到村委會,張利峰上網查取氣象數據,發現近期沒有有效降水。圍仔村緊鄰東江,農田用水要利用抽水機抽水,通過水渠灌溉到田里去。張利峰與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春林前往江邊抽水站查看,發現抽水站沒有電,立即分頭聯系鎮水利站人員和電網人員進行維修。
在等待的時間,兩人根據地塊分布制定灌溉方案,聯系拖拉機主商量犁地計劃,并申請到用村集體收入支付灌溉電費,解決了以前由農戶分攤電費引發的矛盾。當水流涌入干涸的稻田,劉叔激動地握住他的手:“這水太及時了!”由于計劃周到,一周內全村稻田完成犁地、插秧。
6月初,氣象臺發布了臺風預警,今年第1號臺風“蝴蝶”正在向廣東沿海靠近,預計6月13日左右影響廣東地區,可能帶來強降雨。張利峰與村干部、村民代表碰頭,確定重點防護區域,提前疏通排水渠,制定輪流值班計劃和應急方案,12日前后,當臺風預警進入臨戰狀態時,張利峰按照值班計劃開始田邊巡查,這正是開頭出現的那一幕場景。
“臺風離這么遠,還沒到我們這登陸,往年也沒啥影響啊!”遇到不理解的村民,張利峰耐心做好解釋工作。13日中午,暴雨裹挾著烏云來臨,張利峰打著傘、拿著鐵锨巡查排水設施,只見豆大的雨滴落在稻葉上,旁邊低洼處的積水正迅速漫上來。他跑到排水渠邊,枯枝敗葉已將排水口堵得嚴絲合縫,水流在渠口激起渾濁的漩渦。他趕緊放下傘,用鐵锨清除洞口的垃圾,直到積水排出。臺風過境次日,鄧大姐遠遠揮手:“阿峰,多虧了你,排水渠通著呢,稻子都扛住了!”
夕陽下,綠油油的稻田像一塊巨大的畫布。張利峰用腳步丈量著這片土地,他的田間護航還在繼續。
村書記有話說:
圍仔村黨支部書記 車永隆
阿峰到村后,便沉下心熟悉村務。他一有空就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意,“三夏”時節更是忙著搶種搶收、田埂巡查,臺風來襲時也大膽主動地沖在防汛一線。現在,這個總泡在村里的“后生仔”,已經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和信任。
本報記者 許露露
海南島
搶收爭分秒,“收稻先鋒”忙
童華麗幫助村民收稻谷。 (龍合村村委會供圖)
6月初,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遵譚鎮龍合村正值水稻收獲時節,在這豐收的序曲中,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童華麗卻在地頭犯起了愁。
原來,今年入夏以來,龍合村降水量較往年同期偏多,導致部分低洼稻田積水過深,收割機無法進入泥濘濕滑的稻田中作業。時間不等人,眼看著飽滿的稻粒隨時可能因延誤收割而脫落、霉變,童華麗心急如焚。
她主動找到村黨支部書記和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提出組建一個由村干部和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組成的“收稻先鋒小組”,幫助村民搶收稻谷。村書記和隊長聽后連連點頭:“我們想到一塊兒去了!幫助村民收割稻谷,咱們義不容辭!”
說干就干,童華麗對全村需要手工收割的稻田進行了全面摸排,發現有130余畝水田過深、機械完全無法作業的地塊。緊接著,大家立刻著手準備鐮刀、草帽、手套等必需物資,隨后便迅速行動起來開始搶收稻谷。
“收稻先鋒小組”成員們挽起褲腿扎進稻田,在鐮刀的“唰唰”聲中,一叢叢稻子被割倒、捆扎,傳遞到田埂上。看著大家頭頂烈日,汗流浹背地幫助自家收割稻谷,村民們感動不已,連聲道謝:“多虧了你們來幫忙,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
在緊張忙碌的收割隊伍中,80多歲高齡的陳阿公佝僂的身影深深牽動著童華麗的心。陳阿公的兒女都在外地務工,望著自家那片因位置低洼而積水最深的稻田,老人滿面愁容。童華麗帶著幾名隊員來到陳阿公面前:“阿公,您不用擔心,我們幫您把稻子割好,保證您家的稻子收得干干凈凈。”
童華麗踏入那片積水最深、泥濘最重的區域,雙腳深陷在泥里,她卻渾不在意,利落地揮舞著手中的鐮刀,割著沉甸甸的稻穗。不一會兒,一捆捆割下的稻子就被她從田間拖出,整整齊齊地放在田埂上。經過大家一天的奮戰,陳阿公家3畝多的稻谷全部收割完畢。緊接著,大伙兒一起動手,幫陳阿公把田埂上的稻谷脫了粒,將滿滿當當的糧袋運送到陳阿公家里。
經過大家5天的努力,龍合村712畝水稻收割完畢,今年的夏收圓滿結束。望著那些在晾曬的稻谷,童華麗覺得,這片融合了她汗水的土地,正在教會她什么是真正的“扎根”——把自己融入田間,與大家一起共渡難關。
村書記有話說:
龍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張昌澤
小童在這次夏收中表現十分亮眼,她一個女孩子,主動深入田間地頭,不怕苦累,幫村民搶收糧食。在勞作間隙,還積極宣傳惠農政策,為村民答疑解惑。希望她能繼續保持這份熱情,扎根基層,為村莊的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報記者 姜嘉琪 通訊員 莫少文
村頭板凳會|三夏專場
田野是成長的課堂,農忙是生動的教材。本期板凳會,我們特邀這4位經歷過“三夏”實戰的到村任職選調生,分享他們的難忘瞬間與深刻感悟。
主持人:許露露
本期嘉賓:
羅一鳴 河南許昌禹州市郭連鎮東夏莊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李昕穎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三里城鎮汪畈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張利峰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汝湖鎮圍仔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童華麗 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遵譚鎮龍合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主持人:“三夏”期間,你遇到過棘手難題嗎?是怎么解決的?
羅一鳴:當時我們村收割工作干得熱火朝天,突然天氣預報預測可能要下雨。如果麥子淋了雨,得不到充足的晾曬,就會造成糧食減產。我跟村書記商量后,趕快去協調了村內的閑置場院,鋪上了防雨布,又跑去村里的烘干車間通知師傅們調試機器,隨時待命。萬幸的是準備做得充足,雨也沒下下來。
童華麗:今年農忙,稻田積水致機器難入、村內勞力短缺及午后雷雨頻發等困難疊加,我以確保顆粒歸倉為主線,分類施策。首先摸排全村稻田,明確機收與手割區域。其次密切監測天氣,備好遮雨工具,應對突發降雨。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就像打仗一樣,準備越周全,戰時越從容。
主持人:經歷過“三夏”工作,你個人有什么收獲和感悟?
羅一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層工作要求基層干部做事時,每一步都要提前規劃,預判各種突發情況,保證每個環節無縫銜接。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村工作必須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才能把實事真正辦到鄉親們的心坎上。
張利峰:這次農忙歷練讓我深刻體會到,搶收搶種不僅是與時間賽跑,更是對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和群眾工作方法的考驗。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一線工作法”——深入田間地頭,掌握真實情況,比如農戶的急難愁盼、機械調度的堵點。同時,面對村民不同的要求,公平透明的決策比單純“勸和”更有效,群眾更信服。
童華麗:我的收獲和感悟是“經其事、知其難、磨其性、增其智”,在困難與壓力面前學會保持韌勁、迎難而上,提升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與村民們的并肩奮戰中,深刻認識到團隊協作的力量。
李昕穎:經歷過這一次“三夏”,我提高了自己的應急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同合作能力。“彎腰插秧”讓我了解基層情、走進群眾心。
主持人:農忙是短期的,服務鄉村是長期的。未來你計劃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
張利峰:未來我打算重點做三件事:建個信息共享群,把周邊村的農機手、農戶、技術特派員等拉進群,農忙時提前對接需求;每月開地頭會,邀請技術員到地里查看莊稼長勢、解答問題;盯住特色作物,幫村里推廣番薯、富硒大米,從選種到賣貨全程跟進,讓農戶敢種、能賺錢。
羅一鳴:我準備在兩方面下功夫:重點走訪村內的困難家庭,建立動態入戶臺賬,拿出針對性解決方案;按照每階段的重點工作策劃宣傳活動。比如暑期將至,我近期準備在村里開展防溺水安全宣講活動。
李昕穎:我要將短期農忙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長期服務的“方法論”,參與到防汛抗旱、安全生產、人居環境整治等各項重點工作中。還要從村民關心的就業、醫療、教育等問題入手,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童華麗:我將聚焦村里的黃燈籠辣椒產業,組織專家對村民開展技能培訓,助力村民提升種植水平,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本報記者 許露露 姜嘉琪 劉鳳雙 周妍
策劃:陳炳山 許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