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柏洋鄉橫江片區圖景。(橫江片區聯合黨委供圖)
每天清晨,30歲的王辰浩都要到村里的“臺灣農民創業園”轉一轉,看看玉女番茄、白玉苦瓜等農作物的長勢。王辰浩是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崇儒鄉溪邊村駐村第一書記,自去年底駐村以來,他幫村里成功申請霞臺融合資金500萬元、庫區移民后扶資金200多萬元,協助完成溪邊村鄉村振興示范村驗收工作……一項項扎實成果,讓這位年輕干部收獲了成就感、獲得感。
王辰浩的忙碌身影,是福建省眾多駐村干部投身八閩大地、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福建省委高度重視駐村工作,省委組織部持續完善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制度,推動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優化提升,去年11月,從省、市、縣三級選派第七批駐村第一書記3341名。短短半年時間,這些駐村第一書記走村入戶,行走鄉間,在八閩大地繪就實干畫卷。
印發指引
推動精準幫扶
在霞浦縣下滸鎮四斗村,駐村半年來,第一書記林慶溉引入第三方運營公司,推動咖啡屋、“有味食堂”“詩與自然課堂”等項目落地,讓四斗村“詩歌村落”的名氣逐漸傳揚開來。不過,村莊文化的積淀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村“兩委”一張藍圖畫到底,正是出于這些考慮,林慶溉有意培育本土后備力量,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他重點培養32歲的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雷炎彬,今年以來,帶領其參與村莊閑置民房流轉、矛盾化解等重點工作,并赴屏南縣鄉村文旅發展較好的5個村調研考察。在林慶溉“手把手”的幫帶下,如今,雷炎彬成為村“兩委”的得力助手。
福建省委組織部印發“駐村幫扶工作指引”,從建強“火車頭”、強村富民、和美鄉村、鄉村治理、辦事服務、自身建設6個方面,提出18條工作內容,指導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明確幫扶重點任務,推動更加精準有效幫扶。
“老伯,咱們村現在有了‘福到佳山’這個品牌,您家里一些優質的農產品都可以加入進來一起賣。”福鼎市佳陽畬族鄉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梅焱剛到村走訪就發現,村里茶葉、山茶油等特色農產品缺乏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支撐,賣不出好價錢。于是他創新推出“村企聯營”模式,注冊“福到佳山”品牌商標,融入畬族文化元素設計包裝,讓村里的農產品都有了“身份證”,實現價值提升。
全身心融入,才能把好村莊發展的脈搏。龍巖市上杭縣白砂鎮扶福村駐村第一書記金勇煌推行“黨員積分制+星級評定”管理模式,將防汛巡查、矛盾調解等重點工作納入考核,積分結果與評優掛鉤。今年3月,黨員龔林昌因連續3天帶頭清理堵塞的灌溉水渠獲評“季度之星”,帶動在村黨員參與率從60%躍升至95%。如今,扶福村黨員責任區覆蓋全村,群眾滿意度達98%。漳州市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先哲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70萬元、撥付到村資金60萬元,推動下西坑村老年人活動中心、西沃自然村智慧停車場等6個項目落地……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有效提升,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
福建省委組織部印發加強駐村第一書記教育培養管理工作方案,按年度提出教育培養管理措施,明確各級組織、農業農村部門和派出單位三年的教育培養管理職責,要求每年組織開展一場培訓、一次座談會、一場現場拉練等,細化13條教育培養管理措施,確保駐村工作有序推進。
創新機制
派駐一地、帶動一片
派駐到村,繆程飛就被任命了兩個職務:霞浦縣柏洋鄉橫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橫江片區聯合黨委第一書記。半年來,繆程飛走遍橫江片區5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片區發展的項目逐漸在頭腦中生成:建成完善5村污水管網,建設3000畝高標準農田,連片申報庫區移民后期扶持重點項目,中小河流域治理項目……如今,已投入300多萬元,啟動片區內行政村污水管網提升改造、生產道路硬化、紅薯加工廠等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由福建省農業農村廳批復建設指標,移民重點項目擬獲3000萬元中央補助,村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有色大米加工倉儲中心等共富項目都有了著落。
在選派第七批駐村第一書記時,福建省委組織部要求結合深化跨村聯建工作,對實行跨村聯建的駐點村,原則上兼任跨村聯建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通過大帶小、強帶弱,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派駐一地、帶動一片”的良好效果。
李大運被派到三明市清流縣靈地鎮擔任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也兼任了靈地聯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聯建村制種產業是當地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部分制種企業出現違約情況,大大降低了農戶制種的積極性。李大運提出實施制種產業整村推進項目,明確每畝最低保障收入,選拔確定3名制種大戶作為制種經紀人,負責對制種企業合同的審查把關、為片區農戶提供制種技術指導。整村推進增強了聯建村農戶制種信心,制種面積穩步擴面,目前5個聯建村制種面積達1270畝,預計帶動村民增收150余萬元。
福建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創新,從工作制度機制層面進一步激發駐村第一書記工作干勁。
泉州市德化縣成立以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為黨委書記的駐村工作隊臨時黨委,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每季度召開臨時黨委會。雷峰鎮李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周凱聯動3個毗鄰村,通過共建標準化毛竹加工廠、共享云端銷售渠道、共育電商人才隊伍,帶動片區增收致富。6月3日,龍巖市永定區成立駐村工作隊臨時黨委。臨時黨委駐村工作隊每季度開展一次述職會,并同時進行“我為駐村上產業上項目”拉練活動,加強駐村第一書記經驗交流與業務培訓。
匯聚合力
開展組團服務
“我們的草莓品質好,供不應求,但缺乏專業管理技術,產量低,一年算下來收益不多。”今年初,聽到南平市順昌縣鄭坊鎮峰嶺村草莓種植戶張東義的無奈,駐村第一書記郭巖鋒立即聯系縣級科技特派員、高級農藝師廖煒原,帶領草莓種植大戶赴浙江學習,引進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從草莓的定植、病蟲害防治到日常管護,廖煒原全過程實行一對一技術指導。如今,峰嶺村的草莓產量提升20%,優質果率達到95%,吸引100多名在外務工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帶動村集體增收約85萬元。
駐村第一書記能和科技特派員迅速聯動,得益于福建省駐村工作機制的創新。去年,福建省將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指導員、金融助理員“三大員”納入駐村工作隊,開展組團式、片區化服務。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南平市創新實施的科技幫扶農村的新制度,目前已在福建全省推廣實施,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計選認科技特派員7.94萬名。福建省科技特派員服務基層模式由“單人單點”型向“組團聯動”型轉變。今年初,南平市浦城縣盤亭鄉廟灣村駐村第一書記林非,邀請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家牽頭組建的浦城薏米科技服務團隊專家現場檢測土質,指導薏米種植,幫助新增種植面積800畝。
鄉村振興指導員,也是福建省近幾年集聚鄉村振興一線人才力量的一種探索。寧德、漳州、福州、廈門、南平、龍巖等地從市級層面統一組織開展,泉州、三明、莆田、平潭等地25個縣、市、區同步探索實踐,目前,福建省共有2225名鄉村振興指導員。
漳州市平和縣文峰鎮南霞村發展了一項農業“黑科技”——藻安仿野生立體循環農業,它讓村里的土雞、土雞蛋賣出了更高的價格,還供不應求,而推動這個項目實施的正是南霞村鄉村振興指導員林海光。林海光與村“兩委”探討出立體循環農業發展方案,通過向上爭取資金,找到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鄉村振興課題組羅運高老師,引導村黨支部眾籌創建出藻安生態農業。
金融助理員,是福建省解決農村主體融資困難的一種嘗試。2019年,福建省農信系統啟動實施“萬名金融助理駐萬村”工程,規范化開展駐村金融助理服務。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金融助理員6361名,這些力量納入駐村工作隊,將更好解決基層農戶小額貸款難、手續繁等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本報記者 林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