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傍晚,夕陽的余暉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的采摘園里。采摘園負責人馬環邦像往常一樣,熟練打開手機上的數字化運營平臺,查看當日的營收數據。
“我的手機直通村莊賬本。”馬環邦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你看今天游客采摘了80斤杏子,總收入3200元。按照村集體和個人的分紅比例,我能分到1600元。”如今,每日查看經營數據已成為他雷打不動的習慣。看著手機錢包里的數字不斷增長,他的干勁也越來越足。
近年來,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化運營、村民變股民的模式已漸成趨勢。然而,項目周期長、分紅不及時等問題始終困擾著村民和村集體。去年10月,昊苑村黨支部副書記任浩科在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調研的時候,發現了數字化鄉村運營平臺。汝陽縣通過引入數字化鄉村運營服務商,探索出以“縣域統籌、整村運營、即時分賬、村民共富”為特征的縣域數字化鄉村運營“汝陽模式”,“不僅盤活了鄉村閑置資源,還激發了村民參與鄉村發展的積極性。”任浩科在調研報告中寫道。
然而,任浩科并未滿足于僅將這一經驗停留在書面報告層面,而是思考如何將其引入昊苑村。經過充分調研和周密籌備,去年12月,經過本土化改造的數字化鄉村運營平臺終于在昊苑村落地生根。
具體來說,村“兩委”將村集體運營項目的基本信息錄入平臺,并根據前期協商確定的分成比例設置自動分賬規則。平臺為每個項目生成專屬收款二維碼,消費者掃碼支付后,資金直接進入平臺賬戶,系統會即時按照預設比例自動完成分賬結算——村集體收入、合作方收益、村民分紅等款項實時劃轉到各自賬戶,真正實現了“秒級到賬”的透明分賬模式。
為確保資金流轉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村“兩委”還專門設立了平臺監督管理崗,要求所有集體項目收入必須通過平臺二維碼統一收取。通過這一數字化閉環管理,村里每一筆資金的來龍去脈都清晰可查,既杜絕了傳統模式下可能存在的賬務糾紛,也讓集體經濟的運營全程陽光透明,讓村民們看得明白、村干部干得清白。
“打開手機上的平臺,村里運營項目、每個項目不同時間節點的銷售情況、各股東的分紅比例一目了然。”任浩科一邊操作著手機,一邊介紹著。平臺里,各類餅狀圖、曲線圖以及數據列表仿佛項目“晴雨表”,清晰直觀。僅以9日當天來看,17:25有人在昊苑村積分超市消費了15元,2分鐘后,又有人在昊苑村采摘園消費了150元……這一筆筆不斷滾動的交易記錄,是昊苑村數字化鄉村運營成果的生動見證,更是推動鄉村發展的有力支撐。
數字化運營平臺也激發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馬環邦就是最好的例證——去年作為采摘園大棚管理員,他按月領取固定工資,這種“旱澇保收”的模式讓他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如今通過平臺實時查看經營數據,他從打工人變成了合伙人,雙方成為了利益共同體。“現在他干勁十足,還把妻子也動員來幫忙。”昊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艾曉保笑著告訴記者,“每天天不亮就能看見他在大棚里忙活,村‘兩委’完全不用操心日常管理,‘坐等’分紅。”
“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推進,交易規模一定會越來越大。”談起這個數字化運營平臺,任浩科臉上露出堅定的神情。他在積極尋求合伙人、動員更多村民加入進來:“要讓數字化紅利惠及每一個村民。”
本報記者 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