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有三千年歷史的天然溶洞,卻因開發滯后養在深閨人未識’;有老手工人的傳統技藝與特色美食,卻因營銷渠道單一,難以形成品牌效應。我們要如何破局,打造農文旅融合式發展……”
在遼寧省葫蘆島市南票區,一場由8位來自高校的駐村第一書記發起的“教育實驗”,正著手改寫鄉村的命運劇本。在團隊主題座談會的現場,8位駐村第一書記,結合他們的工作實際和資源優勢,探討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這個被大家笑稱“破局者聯盟”的團隊,正用教育的力量改變著村莊發展的軌跡。
來自東北財經大學的張哲銘是這次“教育實驗”的召集人,2024年3月,張哲銘來到九龍街道木匠溝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經過走訪調研,他發現村里家長看護難、輔導作業難、孩子體育活動少,便萌發了一個計劃:通過自己的專長激發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于培養人。在他看來,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首先要將自己的專業優勢和能力,帶到鄉村里去,“教育自然是我們最擅長,也是最容易入手的工作。通過教育,可以為農業發展和鄉村建設提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城里孩子有科技館,我們的溶洞就是天然課堂。”2024年4月,當張哲銘帶著11名大學生踏入溶洞。孩子們舉著地質錘敲擊巖壁,大學生們為孩子講解地貌形成的原理。這場沉浸式的地理課讓孩子們對自己熟悉的家鄉有了新認識,也對學習燃起了更濃厚的興趣。
來自沈陽工業大學的缸窯嶺鎮房申村駐村第一書記孫博,則將目光聚焦到了短視頻宣傳領域。村民們常常見到他舉著手機穿行在油桃園,鏡頭掃過套袋的果實:"自然熟透的油桃,純天然!"這條展示種植培育過程的短視頻,讓更多消費者更加了解當地農產品的品質與特色,也讓缸窯嶺鎮的油桃銷量大漲。
年初他拍攝村里明性寺民俗表演時,老藝人們還嘀咕:"這有啥拍頭?"沒想到視頻點擊量節節攀高,非遺傳承人突然成了網紅。村民們切身感受到網絡給這個村子帶來的變化。
"讓每一個點擊量都變成真金白銀。"如今孫博的新媒體賬號成了鄉村百寶箱:五家子慘案遺址的航拍讓年輕人銘記歷史,油桃糖度檢測直播引來了各地的采購,就連躲鏡頭的老村民們也學會了拍古寺晨霧。
各展所長為村莊和村民們帶來更多資源,是團隊里各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共識。
在金星鎮英守村駐村第一書記的武術課上,13歲的魯凡伊正練習中國傳統的少北武術。駐村第一書記特意邀請遼寧省武術協會和少北拳研究院的老師到駐地學校開展教學活動。“武術學習,讓我深感震撼,在一招一式中,我逐漸領悟到專注的力量,學會了堅韌與自律……”魯凡伊這位曾經沉默寡言的少年,有了更多感悟。
臺集屯鎮田家屯村駐村第一書記周葛龍的辦公室墻上,掛著30多張身著鐵路制服的青年照片。這些從學校里走出的孩子,如今飛馳在高鐵線上。“我是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到咱們村的第六任駐村第一書記,十年來駐村工作隊共為南票區培養100余名鐵路職業技術人才。”
如今,這個駐村第一書記團隊已形成獨特的資源矩陣:沈陽工業大學的短視頻團隊、渤海大學的支教矩陣、錦州醫科大學的健康驛站、遼寧鐵道職業學院的培育體系,如同精密齒輪般咬合運轉。張哲銘說,高校駐村第一書記團隊是集眾家所長,共同打造“高效聯動、資源共享”的協同振興發展模式,也是一次從“單打獨斗”變“抱團發展”,實現從“就村抓村”向“抓村促片”的嘗試。
夜幕降臨時,孫博的視頻團隊正在播放駐村第一書記們工作里的點點滴滴,鏡頭里有習武少年的汗水、鐵道學子的笑臉、支教老師的板書,以及溶洞深處重煥生機的微光。這些光影交織的畫面,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時代答卷。
通訊員沈敬耀
本報記者 華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