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避免扶貧“養懶漢”現象?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按照“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的工作思路,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為核心,在村民小組中成立“脫貧工作委員會”,將扶貧對象轉化為扶貧力量,在村村寨寨建起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清晨,西盟勐卡鎮馬散村永俄寨的廣播準時響起,村民們在集中出操結束后,各自回家清掃自家庭院,組里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設置的公益性崗位保潔員各司其職,期間還有專人挨戶巡查,記錄考勤、打分。自從“脫貧工作委員會”成立,永俄寨從改變村容村貌入手,全面激發群眾自我發展的精氣神。
“現在人人干勁十足,村里環境好了、人心齊了,鄉村旅游等產業也紅火了,成立這個‘脫委會’起了很大作用。”永俄寨村民小組副組長娜英被推選為“脫貧工作委員會”主任,她帶領大伙制定了“五抓五保”脫貧工作要求,即:抓軍訓保紀律、抓衛生保環境、抓生產保收入、抓宣傳保滿意、抓治安保穩定,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突出基層黨建引領,西盟實現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全覆蓋,對農戶數量在100戶以下的村民小組設委員5名;戶數達100戶以上村民小組設委員7名?!按迕裥〗M脫貧工作委員會”由村“兩委”和“村民小組”黨支部組織召開村民大會,推薦選舉產生生產、生活、宣傳、治安等委員,并在委員中選出1名主任。目前,全縣已成立“村民小組脫貧工作委員會”366個,選舉產生委員1847名。
構建利益聯結激勵機制,杜絕“養懶漢”。西盟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設置了發展生產、公共服務兩類崗位,規定群眾必須完成崗位勞動、積極參與村內公共事務才能享受到國家各項惠農政策及獲得收益分紅,把群眾自身利益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一起,改變過去直接發錢發物給貧困戶的做法。截至目前,全縣共開發生產類和公共服務類崗位8266個,并將肉牛養殖、中蜂養殖、生豬托管寄養等財政支農資金所支持資產收益扶貧項目形成的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與貧困戶從事公益性崗位相掛鉤,“脫貧工作委員會”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崗位勞動獲得資產收益分紅,人均年增收2300元以上。
西盟還將產業帶動與素質提升相結合,深入實施“技能提升”工程。全縣開展黨員(委員)“一幫一帶”活動,通過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每個委員聯系10至20戶農戶,對農戶需求實現精準化、常態化的聯絡和管理。為想創業想干事的貧困戶講政策方針、傳致富經驗、教科學技術。全縣通過“脫貧工作委員會”組織村民參加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共計256期27193人,同時大力發展肉牛、蜂蜜、茶葉等綠色產業,在村民家門口建起了“扶貧車間”,讓群眾靠自己的雙手講述自身的“脫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