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要一輛自行車”“手機交電費、買東西太難了,希望有人教”“電動車隨意停放,推嬰兒車進出很不方便”……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疏勒縣疏勒鎮陽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顯眼位置,一面貼滿五彩心形卡片的“心愿墻”,已成為社區里最暖心的風景。
11歲的帕夏古麗·麥麥提用彩色蠟筆在卡片上畫了一個飛翔的小人和一輛自行車,貼在心愿墻上。社區居委會主任奴爾沙力·希爾艾力上門走訪,得知帕夏古麗家里經濟困難,這輛自行車對她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夢。
為幫孩子圓夢,社區積極對接共建單位疏勒縣團委,為轄區8名學生送上自行車、水彩畫、書包等。當帕夏古麗摸著車把上的蝴蝶結裝飾,又不好意思,又感動,又開心。愛是可以傳遞的,每逢周末,她都會騎車幫社區幾位獨居老人采購生活用品。
68歲的吐爾遜·亞森大爺在心愿墻上寫下自己的訴求,希望有人教教老人用智能手機。于是,社區工作者達娜古麗·圖爾蓀將轄區有意愿學習的老人組織起來,對接疏勒縣移動公司,在社區開設銀齡智慧生活課堂。
課堂上,移動公司講師手把手演示如何綁定銀行卡、使用“網上國網”繳費;超市員工現場教學“多點”APP下單流程。社區工作者將操作步驟編成順口溜:“點這里,選商品,填地址,輸密碼,叮咚一聲就到家。”
手把手的輔導,讓吐爾遜大爺能在手機上繳納水電費了。此外,他還在手機上幫孫子買到了指定的運動鞋。
居民阿麥古麗·麥麥提在心愿墻上留言,認為電動車停車太亂了,引發眾人共鳴。社區得知后,馬上聯合縣住建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現場辦公,多方協商后,開展“三步走”治理方案:一是在小區主干道旁新建15處帶充電樁的停車棚,施劃120個非機動車停放框;二是物業保安每日早中晚三次巡查,對亂停車輛張貼提示;三是志愿者組成停車勸導隊,規范停車行為。結果,10天不到,停車區變得井然有序。
社區黨支部書記劉龍文說,從心愿收集到落地,社區建立了完整的服務鏈條:專人每日整理心愿卡,按“一老一少”優先、公共事項加急的原則分類;組建由黨員骨干、社區工作者、共建單位、行業部門構成的“圓夢聯盟”,確保訴求精準對接資源;設置心愿進度表,居民可實時查看辦理狀態,辦結后通過滿意度測評檢驗成效。
據介紹,兩年來,社區心愿墻制度已收集1250件訴求,成功辦結1241件。“這面墻不僅是收集訴求的窗口,更是黨群連心的寫照。”劉龍文表示。
郭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