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村里的農產品吃不完也賣不出,一邊是城里市民希望買到生態農產品,這一矛盾如何解決?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灌溪鎮創建“回村買菜”電商平臺,以平臺聯農帶農促增收,撬動鄉村發展。
2023年春,在外創業的灌溪鎮塅坑村村民肖曙光回到家鄉,看到村里很多鄉親吃不完的蔬菜都爛在菜園里,心中滿是惋惜。想到城里居民對生態農產品的強烈需求,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里潛藏著巨大的商機。在灌溪鎮黨委的指導和支持下,塅坑村黨支部行動起來,打造了“回村買菜”電商平臺。自此,一條連接農村與城市、農戶與用戶的“鎮村網點+農戶+用戶社群”完整產業鏈開始逐步構建。
“各位鄉親,誰家有新鮮的小豌豆,有客戶需要30斤,每斤帶殼2.5元?!苯眨瑝F坑村老黨員王懷賢在“回村買菜”農戶群里的一聲吆喝,引來村民的熱情回應?!拔壹矣?,馬上送來”“我現在就去摘”……
很快,村民蔡華興就騎著電動車,風風火火地送來一大包新鮮的小豌豆?!班?,這個新鮮。11斤,27塊5毛?!痹O在塅坑村委會的“回村買菜”平臺負責人肖曙光接過小豌豆,仔細地過秤、付錢,還不忘交代一聲,“最近需要不少新鮮的河蝦,你家里有的話可以送些來,20塊一斤?!?/p>
這邊肖曙光正準備微信轉賬,那邊負責打包發貨的夏瑩熟練地錄制著小豌豆打包的視頻,介紹道:“為了保障產品新鮮度,我們建立了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現場錄制小視頻,采用冷鏈直送的方式發貨。我們得保證消費者收到的都是新鮮、安全的農產品,這樣才能留住客戶。”
短短幾十秒的視頻一錄完,蔡華興的手機就收到了肖曙光轉來的錢。他喜滋滋地說:“別小看這幾十塊錢。今天幾十,明天幾十,加起來也是一筆大數目。去年我光賣到‘回村買菜’的錢就好幾千呢!”
據介紹,“回村買菜”平臺采用“平臺兜底+按需生產”模式。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農戶檔案庫”,逐戶采集身份信息、種養場景等可視化資料,實行“一戶一檔”動態管理。農戶依據平臺每日發布的訂單需求,自愿將家中多余菜品送到村委會核驗、稱重、定價,村干部義務監督確保質量,村集體也能從中收取一定比例提成。同時,平臺負責人肖曙光構建會員制社群營銷體系,推出充值卡+消費券組合,沉淀了2000余戶穩定客源,實現了多方共贏。
“回村買菜”平臺的出現,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了泰和縣灌溪鎮的鄉村大地,讓農村的閑置資源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平臺運行以來,每月訂單量在1500-2000單,平均每單60元,月銷售額達10萬元。這一數據的背后,是累計帶動周邊3個鄉鎮18個行政村2000多戶農戶增收的實實在在的成果。
如今,在灌溪鎮周邊,越來越多的農民把“回村買菜”群置頂。對于他們來說,這個群不僅是獲取訂單信息的渠道,更是連接著增收希望的橋梁。
工作人員整理雞蛋 康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