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過,贛北經濟重鎮、生態美鎮——江西省武寧縣魯溪鎮的萬畝高山茶園里,村民們手指翻飛間,一片片嫩綠的茶葉紛紛落下,奏響了一曲蓬勃的豐收旋律。
近年來,該鎮黨委積極探索聯農帶農富農新路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創新銷售模式、拓寬就業渠道等方式,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旺、農民富裕的鄉村振興之路。
組織引領,站在“高山”當“靠山”
雙新村,隱匿于贛北幕阜山中段,平均海拔460米。這里云霧繚繞,山清水秀,6000余畝茶園如同綠色的海洋,波光粼粼,生機勃勃,呈現出一幅秀美鄉村的壯麗畫卷。
然而,就在前些年,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交通的閉塞,如同一條無形的枷鎖,把村民們困在貧困的泥沼中。高山辣椒、新鮮菌菇等優質生態產品無法大批量運下山,商販不愿意上門收購,村民們只得騎摩托車帶些特產下山,有時連人工費都掙不了,只得任由它們爛在山里。村民們守著如畫的山水,卻過著窮日子。
要想富,先修路。鎮黨委政府積極爭取產業路項目資金280余萬元,對11公里蜿蜒的山路進行硬化拓寬。路的問題解決之后,產業發展的難題又擺在眼前。鎮包村干部和村黨支部深入調研,反復商討,決定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高山茶葉產業。
他們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傾聽村民心聲,精心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協調土地流轉,成功引進外地老板投資2000余萬元種植適應高山環境的安吉茶葉。
每到3至4月采茶旺季,每天需要600至800名采茶工人。“為解決采茶用工短缺和農民就近務工難雙重問題,鎮里每年都要提前做好對接。一方面,與茶葉基地老板協商,談好村民薪資待遇,不讓群眾吃虧;另一方面,村黨支部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廣播宣傳、微信群通知等方式,將采茶務工信息精準傳遞給每一位村民,鼓勵大家積極參與。”該鎮黨委副書記鄭熊星介紹。
萬畝茶園采茶正當時。(魯溪鎮黨委 供圖)
與此同時,村黨支部還安排專人負責協調,每天定時組織村民前往茶園,確保采茶工作順利進行。“村民們都說,黨組織就是大家的靠山,帶著我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過百萬,實現了100.04萬元。”雙新村黨支部書記柯丁丁難掩喜悅地說道。
支書直播帶著“山貨”出“大山”
“家人們,這是我們村民家自種的高山白茶,香氣濃郁,口感醇厚,歡迎大家下單品嘗!還有高山辣椒粉、散養土雞蛋……”在坑背村村部直播間里,“90后”村黨支部書記柯善貴正熱情地向網友推介當地特色農產品。
坑背村位于316國道路沿線,土地肥沃,500多畝茶園郁郁蔥蔥,各類農產品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銷售渠道狹窄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2024年9月,退伍軍人柯善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憑借自身電商經驗,注冊“小柯支書”直播賬號,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為山鄉里的農產品插上“電商翅膀”。
小柯支書帶著鄉親們直播帶貨。(魯溪鎮黨委 供圖)
柯善貴做足直播功課,深入了解每一款農產品的特點,精心策劃直播內容,反復練習直播話術。直播時,他熱情洋溢,真誠地向網友推介。他的努力得到豐厚回報。半年多來,通過直播銷售白茶和紅茶47萬余元,為村集體增收1萬余元。同時,還幫助400多戶村民以及周邊村銷售各類農產品20余萬元,其中15戶脫貧戶實現戶均增收7000余元。“太感謝小柯支書了,他通過直播間幫助我們賣了6000多斤雷筍。”魯溪鎮雙溪村村民艾施禮感激地說。
直播帶貨不僅打開了農產品的銷路,更提升了坑背的知名度。柯善貴表示,他將帶領村民繼續深耕電商領域,讓更多的“山貨”走出大山。
黨員帶頭 開墾“荒山”變“金山”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是魯溪鎮雙溪村黨支部書記熊里武始終堅守的信念。他深知,只有讓群眾參與到產業中來,才能真正實現共富。
雙溪村森林植被覆蓋高,可供開發的只有土壤貧瘠的500余畝芭茅山。七八年前,外地老板來考察后都覺得開發價值不大,這片山便一直無人問津。
2021年,熊里武和村里黨員劉堂秀、宋水蘭一合計,準備自己來墾荒,沒有啟動資金,他們就自掏腰包。
為發展壯大村有經濟,他們探索村委會和合作社聯合發展模式,大力支持致富帶頭殘疾人艾施禮注冊成立武寧縣雷雨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先期種植雷竹150余畝。
如今,合作社的雷竹長勢喜人,一畝竹園每年收益可達5萬元。村里像艾施禮這樣的殘疾人都入了股,每年分紅12000多元。
雙溪村雷竹基地郁郁蔥蔥。(魯溪鎮黨委供圖)
為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該村推廣“黨建+合作社”“基地+脫貧戶+農戶”經營方式,帶動全村脫貧戶、殘疾人以及其他農戶20余人入股。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家人,又能增加收入,戶均年增收5000元至10000元不等。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去年的雷竹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2萬元收入。2025年,我們計劃再擴大種植面積120余畝,帶動更多村民就近就業。”熊里武滿懷信心地說,他希望在任期內,將剩余的200多畝荒山全部開發出來,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通訊員 潘華余慧琳